top of page

​四川工作坊

​鄉村的未來

作者 楊元宜

第四屆四川工作坊由李子璋老師領隊,與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、北京大學、成功大學、台灣大學、台灣科技大學、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及四川大學等校學生分成兩組進入農村,針對兩邊不同農村議題,作深入居民生活的調查並給予發展策略建議。

雅安戴河村組

戴河村因聯外交通不便,為一發展落後的傳統農村,而上一屆工作坊啟動了當地重要文化資產的水磨坊修築作業,成功引起官方關注,也引進政府資金完成後續水磨坊修築作業,近年政府更是有意擬定計畫並發展戴河村。

建立在上次工作坊的成果上,這次工作坊將學生分為水磨坊經營策略組、周邊民居轉型優化組、旅遊交通組與河道景觀改造組四組,同時在軟性策略面及硬性空間面產出方案給規劃局參考。

參與學員表示,印象最深的是當學生和當地居民接觸時,在居民言談中似乎將未來村子的發展寄予這幾年參與的師生,有些不為金錢,僅期望村裡熱鬧起來,有些則是希望改善現有的生活,似乎這些師生就能代表他們未來生活的轉機。在城市快速現代化的過程中,像戴河村這樣的傳統村莊無疑保存了快速流失的傳統生活模式、悠閒生活步調、傳統產業工法與自然景觀,然而隨著老師與學生進入村莊協助居民改變現有生活模式,進一步引發產業轉型的過程中,如何使居民自己組織、帶動地方發展,利用政府資源,並借助外來資金保存原有文化資產與生活模式的同時,又能阻止企業再此進行大規模開發建設,將是未來戴河村發展的議題。

埤都區三道堰鎮組

二千多年的歷史中,以「仿生」概念建造的都江堰灌溉系統不但灌溉了廣闊的成都平原、形成了高灌溉效率且低環境衝擊的傳統林磐地景,保存物種多樣性,也成就了農產豐饒的四川成為「天府之國」。然而2003年四川政府提出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建設─「三個集中政策」,使耕地、住宅、工業集中發展,對傳統林磐地景帶來改變。
這次工作坊由艾丹老師帶領學生進入位於都江堰上游,多處受水源保護地限制開發的埤都區三道堰鎮,挑選三個集中發展程度不同的村莊,針對村內空間、社會經濟結構進行深入的調查,比較不同集中發展程度下的村莊林磐保存狀況、生物多樣性指標、社會經濟結構差異,並針對三個村莊不同狀況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建議。
參與學員表示,印象最深的是前半部的調查部分,不同於系上多用二手資料為主,工作坊中,不論是根據平均抽樣訂定樣本數後,深入居民生活起居的問卷調查,還是真實進入田野、利用雙腳和空拍機的空間調查,都能在每一天匯報後即時的改變調查方式,使未來調查可得更多有效資訊,並且能扎實的取得當地空間一手資料和居民想法,最後在結合手中二手資料、明白發展現況後,生起一股想為當地付出的情懷。 
現有的規劃多為由上而下或由外來者的觀點制訂了對該地「好」的發展策略,然而是誰生活的土地?又是對誰而言的「好」?本次工作坊藉由深入了解當地後,試圖藉客觀的數據,以由下而上的方式影響政府決策,雖是規劃中較為耗時的一環,但應為一重要考量因素。

2018年3月 暑期工作坊

bottom of page